2016年1月13日 星期三

德布西

德布西,法國作曲家 (1862-1918),印象派代表人物。

名言:音樂是音符間的留白。

擁抱非傳統的尺度和音律結構,德布西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最備受尊敬的作曲家之一同時他也被視為是印象派音樂的創始人。

摘要

德布西於1862生於法國一個貧困的家庭,但由於他的鋼琴天賦讓他在11歲時即被送往巴黎音樂學院。在22歲時,他贏得了羅馬大獎,讓他因此可以進一步在義大利首都學習音樂兩年。世紀交替後,德布西已讓自己成為了法國音樂的代表人物。一次大戰期間,當巴黎正被德國空軍轟炸時,他因結腸癌病逝,得年55。

早年

德布西生於1862年8月22日,在法國的聖日耳曼昂萊,是家裡五個孩子中的長子。雖然家裡沒多少錢,德布西很早就表現出對鋼琴的興趣,而且在7歲時就開始上鋼琴課。當他接近10歲或11歲時,他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學習音樂,在那裡他的導師和同學們認可了他才華,但卻經常對於他在音樂創新上的嘗試感到奇怪。

作曲家

1880年,娜傑日達·馮·梅克,之前資助過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雇請德布西教導她的孩子鋼琴。伴隨她和她的孩子,德布西遊歷了歐洲並在俄國開始累積那些他很快將用到自己作品中的音樂與文化上的經驗,最重要的是與會影響他作品風格的俄國作曲家們增加接觸。

1884年,當他只有22歲時,他的清唱劇《浪子》進入羅馬大獎,一個作曲競賽。他獲得了首獎,這讓他可以在義大利首都學習三年,雖然他在兩年後就回到了巴黎。在羅馬時,他學習了德國作曲家華格納的音樂,特別是他的歌劇《崔斯坦與伊索德》。華格納對德布西的影響深遠,但儘管如此,德布西通常避免在自己的作品中賣弄華格納的歌劇風格。


德布西於1887年回到巴黎,在參加了兩年後的巴黎世界博覽會。在那他聽到了爪哇人的甘美蘭 - 一種由多種鈴鐺、鑼和鐵琴和木琴組成的樂團,有時伴隨著人聲 - 往後幾年德布西將甘美蘭中的元素融入到他自己的風格中創造了一種全新的音樂。

這段時期創作的音樂代表了作曲家早期的傑作 - 《被遺忘的詠嘆調》(1888),《牧神的午後前奏曲》(1892年完成,1894年第一次演出)和《弦樂四重奏》(1893) - 明顯地描繪出他的音樂臻於成熟。



德布西具開創性的《佩利亞與梅麗桑》完成於1895年而且在1902年首演時引起一陣轟動,雖然它的評價兩極(聽眾和評論價不是非常愛它就是非常討厭它)。藉由《佩利亞與梅麗桑》所引起的注意,與《牧神的午後前奏曲》在1892年的成功,德布西獲得了廣泛的讚賞。接下來的十年,他是法國音樂的代表人物,寫出許多歷久彌堅的作品如給樂團的《海》(1905)和《伊比利亞》(1908),給鋼琴獨奏的《印象》(1905)和《兒童天地》(1908)。




大約同一時間,在1905,德布西發表了《貝加馬斯克組曲》。這個組合由四個部分組成 - 「前奏曲」、「小步舞曲」、「月光」(現在已被認為是德布西最家喻戶曉的作品)和「帕瑟皮耶舞曲」。




晚年和逝世

德布西將他的餘生花在寫作評論、作曲和在國際上演出自己的作品。他於1918年3月25在巴黎死於結腸癌,當時他只有55歲。

今日,德布西被視為是音樂界的傳奇人物,他獨特的作曲風格被往後幾個世紀的作曲家作為基礎,而且毫無疑問地會繼續為往後幾十年的音樂創作帶來啟發。

原文:Claude Debussy Biograph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